国民党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名单
发布于 2020-11-06 23:52:19
浏览 547
详情:
1、
1931年4月13日,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了北洋政府官阶体制,军官、军士、兵的军衔设置完全相同,仅 仅是军佐军衔略有改动。《陆海空军官职表》(1934年7月24日公布)规定:陆海空军军官分为上、中、初三等,每等分为上、中、少三级,三军均以上将为 最高军阶。
2、
1935年3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特级上将授任条例》。4月1日,国民政府授予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特级上将军衔。作为最高军衔的特级上将自始至终为蒋介石独占。 1935年3月30日公布的《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将过去单一规格的陆海空军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并增设特级上将。规定,本条例除特级上将另有规定 外,所有陆军、海军、空军上将之任官,悉依此办理。主要接受德国顾问的建议,结合多年实行军衔制的经验得失,国民政府正式确立了国军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 级上将、二级上将。改变了自从民国成立以来,中国军队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三级的传统。一、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溯源在 1935年总共授任1名特级上将(蒋介石)、8名陆军一级上将、1名海军一级上将、21名陆军二级上将。1936年1月28日,美国驻华武官根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军政部官员估计而撰写的关于中国陆军军官出身的统计报告中披露,上将124人、中将418人、少将1240人、上校3223人、中校4707人、少校 13178人、上尉39736人、中尉37554人、少尉36284人。1936年1月11日和12月31日,分别授任程潜、李烈钧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由于1935年所确定的上将员额偏少,93名原先已经获得上将军衔的陆军高级将领必须改任中将,必然引起一些矛盾。1936年初,为解决国民党高级将领 中具备晋任上将的规定,但受上将员额所限而不能晋任的问题,在陆军中已有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由于自从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的海军始终非常弱小,各派系的中央政府对海军建设都不够重视,因而海军的将军尤其是上将人数非常少。空军由于成军时间晚、规模 小,也不存在将军人数过多的问题。所以,中将加上将衔的制度只适用于陆军中将。1936年2月29日由国民政府公布的《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规定:第一条陆军中将依陆军军官佐任官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五款合于晋任上将之规定者,因为员额所限得先加上将衔;第二条陆军第二级上将出缺,由已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特补;第三条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之员数以陆军上将员额为限;第四条已加上将衔之中将,其服制与第二级上将同,俸薪仍照最高额支给;第五条本条例自公布即日施行。 此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简称“陆军上将衔”。实行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制度继承了北洋政府以来的加衔传统。但是,北洋政府时期加衔适用于各个军衔等级,而国民党军的加衔仅适用于陆军中将衔级。30年代称作“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40年代后改称“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均简称“陆军上将衔”。这样,到1936年2月29日,国民政府确立起以特级上将封顶的军衔体系,陆海空士兵军阶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基本相同。经重新评定的军官自少尉至特级上将均须报请国民政府授任。 当时,国民党军的将军军衔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中将、少将五个衔级,比较接近于德国的军衔等级设置。增设陆军中将加 二级上将衔、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的基本原因在于1935年以前,上将军衔泛滥成灾。为了提高上将军衔的含金量,适应军以上建制部队和军事机构的设置,形成 合理的军衔等级体系,尤其是解决许多军长以上高级军官的军衔设置问题。按有关规定,1936年9月至1937年10月共叙任了28人为陆军中 将加上将衔,虽有出缺和增补,国民党军队中现役上将,包括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加上将衔的将官总数限制在60人左右。根据《国民政府公报》 公布的人数统计,当时,特级上将1人,由于朱培德于1937年病逝,一级上将降为8人,二级上将23人,中将加上将衔28人,总计60人。1938年10月,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增设陆军上将员额五名。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为抽调川军抗日,接连授予刘文辉、杨森、唐式遵、孙震、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等 七名川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到1949年国民党败逃至台湾,上将的员额掌握比较严格而没有出现上将过滥的现象。陆军一级上将朱培德(1937年逝世)、陆军二级上将韩复榘(1938年被枪决)、刘湘(1938年病逝)、宋哲元(1940年病逝)、陈调元(1944年病 逝)、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廖磊(1939年病逝)、张自忠(1940年牺牲)、庞炳勋(1943年投降日伪而被褫夺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成为抗日期间投降日伪的军衔最高的将领)等留下空缺,所以,全国的现役上将总数仍然为60人。例如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中可以看到国民党军委会铨叙厅1944年 11月付印的《将官资绩簿》上将名单中,明确记载该年上将员额为60人。
3、
一级上将(17名)
4、
阎锡山
5、
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二、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群体构成黄埔七期毕业的史说回忆:“到抗战前夕,又定中将加上将衔二十八人,这些人大部是预备做集团军总司令的。如张发奎、张治中、陈诚、薛岳、熊式辉、杨杰等都是那时由中将加上将衔 的。自此以后直到抗战末,没有加任上将或上将衔的,高级将领职级也降低了,胡宗南、汤恩伯升任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升到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其官阶还是中将, 官阶晋升都迟于职级。”能够被授任、晋任、追晋、追赠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的将领也都是位高权重、名高望崇之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按授衔或 晋衔的情况分为六类:
6、
(1)“加陆军上将衔”(即已经授予陆军中将,而后加陆军上将衔,简称“晋加”),黄琪翔、张治中等多数人都属于此类情况;
7、
(2) “任陆军中将并加陆军上将衔”(即授陆军中将和加上将衔同时进行,简称“授加”),黄绍竑等人都属于此类情况;垍
8、
(3)“特授予陆军上将衔”(即未经叙任陆 军中将而直接授陆军上将衔,简称“特授”),张发奎属于此类;
9、
(4)“追晋陆军上将衔”(即现役将领亡故后追加陆军上将衔,简称“追加”),严明、刘戡、 周浑元属于此类。需要指出的是,“追赠陆军上将衔”和“追赠陆军上将”区分并不严格。周浑元应属于追晋却被公告为“追赠陆军上将衔”,蒋介石题写的碑文是 “陆军上将周公浑元之墓”。垍
10、
(5)“追赠陆军上将衔”(即非现役者亡故后追赠陆军上将衔,简称“赠加”),北洋将领贾德耀、井勿幕追赠。当时,在政府公报 的行文中对追晋与追赠的区别并不严格。例如,现役将领鲁英麐追赠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属于此类。
11、
(6)“赠加陆军上将衔”(即赠送友邦人士陆军上将衔),1935年到1949年间,只有尼泊尔首相伯达马塞尔获赠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1936年到1949年间,国民政府(1948年5月20日以后为总统府)发布公告授任、晋任、赠加、追加等各种类型的陆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追赠陆军上将衔总计53人,按照时间先后如下:
12、
张发奎
13、
(1)张发奎:广东始兴人。1936年9月12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闽浙皖赣边区“清剿”总指挥。(2)余汉谋:广东高要人。1936年9月12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广东绥靖主任兼第四路军总司令。(3)张治中:安徽巢县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京沪警备司令、京沪杭国防区长官。(4)张之江:直隶盐山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军事参议院参议,中国国术(武术)的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5)钱大钧:江苏吴县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6)鹿钟麟:直隶定县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军事参议院参议。(7)陈诚:浙江青田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定桂军第三路司令、中央军政学校广州分校主任、驻赣绥靖预备军总指挥。(8)卫立煌:安徽合肥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豫鄂皖边区“清剿”总指挥、定桂军第二路司令兼陆军第十四军军长。(9)马鸿逵:甘肃河州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陆军第十一军军长。(10)薛岳:广东乐昌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滇黔绥靖副主任、第二路军总指挥。(11)刘建绪:湖南醴陵人。1936年9月2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四路军总指挥兼湖南省保安司令。(12)庞炳勋:河北雄县人。1936年12月1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陆军第四十军军长。(13)孙连仲:直隶新河人。1936年12月16日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兼“讨逆军”预备军总司令。(14)盛世才:辽宁开原人。1936年12月16日任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新疆边防督办。(15)吕超:四川宜宾人。1937年1月8日任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时任国民政府参军长。 作为属于陆军中将的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实际相当于准二级上将、候补二级上将,具有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的优先资格。在53名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中的9人 后来晋任陆军二级上将,其中,陈诚还晋任为陆军一级上将。从1935年到1949年间,授任的23名、晋任的11名总计34名二级上将全部是陆军二级上 将,没有海空军二级上将。除邹作华、孔庚作为非现役将领获得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同时即退役或者除役外,其余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的9人均为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
14、
卫立煌
15、
卫立煌、陈诚于1939年5月2日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卫立煌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增补韩复榘枪决后而出的缺。1935年4月4日授中将,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1942年因作战不利被褫夺二级上将军衔,降为中将军衔,1943年恢复为二级上将。 陈诚1935年4月4日授中将。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陆军整理处长,1936年9月26日由中将晋加上将衔。1939年5月2日晋任二级上将, 时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增补刘湘病逝而出的缺。冯玉祥1946年7月27日退役。1947年2月21日陈诚晋任陆军一级上将,时任参谋总长 (1945.12-1948.5)兼海军总司令(1946.5-1948.8),递补冯玉祥退役的一级上将缺。薛岳于1944年2月9日晋升陆军二级上将。1935年4月5日授予中将,时任贵州绥靖主任、进剿军第二军团总指挥,剿匪军第二路总指挥。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晋升陆军二级 上将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增补宋哲元病逝而出的缺,1950年晋升一级上将。时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张发奎、张治中于1945年10月3日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张发奎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主任兼任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增补陈调元病逝而出的缺。1936年9月12日授予中将加上将衔,时任闽浙赣皖边区清剿总指挥。张治中时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北行营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增补杨虎城退役而出的缺。1935年4月4日授中将,时任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936年9月26日加上将衔,时任京沪区警备司令长官。
16、
余汉谋
17、
余汉谋于1946年6月13日晋升陆军二级上将。余汉谋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衢州绥靖公署主任,增补白崇禧晋升而出的缺。1965年9月晋升一级上将。1947年2月21日,“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熊式辉、陈仪、邓锡侯等三员着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邓锡侯时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增补何成浚退役的出缺。熊式辉时任东北行辕主任,增补万福麟退役而出的缺。 陈仪时任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增补徐源泉退役而出的缺。
18、
胡宗南
19、
至于许多人认为胡宗南在1947年3月占领延安以后,晋升为陆军上将军衔。经过考证后认为属于以讹传讹。胡宗南去台湾后,1955年9月以后晋任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1939年11月和1940年7月分别追晋廖磊、张自忠为陆军上将;1946年7月和12月王树常、吕超分别晋任不分级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 孙连仲于1942年2月晋“任陆军上将”,任官状上并未注明“叙第二级”,他是唯一一个在世而又担任军职却并未分级的“陆军上将”,实质应该等同于陆军 二级上将。但是,在《国民政府公报》中并未刊载这一任命。1943年1月23日,孙连仲被正式任命为第六战区上将副司令长官,2月23日代理,6月升任第 六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电告时任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厅长吴思豫“免二级上将杨虎城官位由孙连仲递补”。另一说法是1943年4月24日,“孙连仲任为陆军上 将”,在《国民政府公报》中也未见记载。在抗战胜利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编辑的《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文件汇编(上卷)》,附录部分在有 关孙连仲肖像的职务说明中,明确注明“中国战区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二级上将孙连仲肖像”。至少说明,国民党军内部也认为孙连仲是陆军二级上将。 这53人中,均为陆军将领,并无加海军上将衔、加空军上将衔者。亡者追赠、追加上将衔7人中,生前为陆军中将者2人(刘戡、周浑元),生前为实授陆军少 将官阶而任中将职务者2人(严明、鲁英麐),生前无实授军衔者3人(井勿幕、方策直接追赠陆军上将衔,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并特加陆军上将衔)。
20、
钱大钧
21、
在大陆期间,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但未晋任现役二级上将者有32人: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马鸿逵、刘建绪、庞炳勋、盛世才、李品仙、朱绶光、夏威、 黄绍竑、黄旭初、刘文辉、杨森、杨杰、刘兴、贺耀祖、唐式遵、孙震、卢汉、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胡宗南、汤恩伯、黄琪翔、罗卓英、伯达马塞尔、林蔚、 李汉魂、刘士毅、马步芳。分析53名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将领的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各大派系有军事实力的人物或者 较小的派系的领军实力派人物。如蒋介石为抽调川军出川抗日,接连授予刘文辉、杨森、唐式遵、孙震、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等川军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39年11月13日,王陵基任陆军中将,时任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5月25日加上将衔,时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粤军系统的张发奎,桂系的 黄绍竑等。(2)握有实权的军事机构或者名义地位很高的军事机构长官,如抗战时期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张治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钱大钧,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次长林蔚等。参军长吕超、李汉魂、刘士毅等。 (3)握有军事实权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如抗战前驻各地的绥靖公署主任、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抗战期间的战区司令长官,如卫立煌、孙连仲、薛岳、余汉谋、 陈仪、鹿钟麟、马鸿逵、朱绶光、王树常、刘兴、黄旭初、盛世才、胡宗南、罗卓英、马步芳等,多数是独霸一方的军政大员。(4)直接指挥作战的重要将领,如军委会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熊式辉,刘建绪、庞炳勋、李品仙、夏威、张自忠、廖磊、汤恩伯等将领。(5)出使国外的重要军事代表团团长以及名望高、资历老的将领,如出使苏联的军事代表团团长杨杰、贺耀祖,抗战胜利后作为战胜国代表派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黄琪翔,军事参议院参议张之江、鹿钟麟等。(6)追赠、追加上将衔的亡故将领。主要是作战牺牲、民国初年牺牲以及积劳成疾的将领。如刘戡、井勿幕、周浑元等人。(7)赠予外国领导人的荣誉上将衔。在1935年到1949年间,仅见赠予尼泊尔首先伯达马塞尔一例。 在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的总人数控制在60人的情况下,蒋介石强调要严格控制高级军衔的数量,甚至提出“我们个人的阶级愈低,国家的地位就愈高”的口号,严格执行军官的考绩和停年规定,要想晋任、授任、叙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在1946年7月开始正式执行退役制度以后,晋任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也殊非易事,改变了北洋时代陆军上将军衔泛滥贬值的局面。北洋政府在1912年到1927年间,共授予陆军上将衔155名,海军上将衔4名,追赠陆军上将衔1名。其中,担任军长及军以上作战部队的军事主官获得加上将衔的有12人,担任师长、旅 长的军事主官获得加上将衔的有38人(含旅长1人)。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0月9日以后,各省都督因都理军务需要,不论是否为现役军人均加上将衔, 本身已有相应军衔者除外。与之相比,1936年到1949年间,国民政府总计晋加、授加、特授、追加、赠加、赠予加陆军上将衔53名,仅相当于北洋时期加上将衔人数的三分之一。能够获得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成为一种含金量非常高的荣誉,较好地发挥了平衡各方利益,有效控制二级上将数量的作用。
上一篇:焊锡是什么材料
下一篇:电视剧中顺溜的狙击枪是哪一种枪